(原标题:公募投研人士激辩“中特估” 阶段性机会还是长期风口?)
中国基金报记者 方丽 曹雯璟
中国特色估值体系(“中特估”)行情引爆市场。“中特估”是阶段机会还是长期风口?此轮行情能否维持?哪些细分板块值得关注?
对此,中国基金报记者采访了八位公募投资人士,分别为嘉实金融精选基金经理李欣、创金合信基金首席经济学家魏凤春、银华基金ETF业务总监兼基金经理王帅、万家基金基金经理章恒、南方中国国企ETF基金经理龚涛、博时基金指数与量化投资部基金经理杨振建、永赢惠添盈基金经理许拓、融通红利机会基金经理何龙。
他们认为,新一轮国企改革政策预期不断升温,央国企的估值重塑将成为市场的关键趋势。
多因素助推“中特估”
概念股大涨
中国基金报:“中特估”概念股火爆的原因是什么?
杨振建:“中特估”概念活跃的重要原因在于新一轮国改政策预期不断升温,叠加大多数央国企PB估值水平小于1,低估值背景下基本面预期改善的央国企开启了一轮上涨。
章恒: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宏观经济稳定后,很多传统偏周期性行业的盈利能力开始恢复。尤其是银行板块,在房地产市场趋稳后,投资者对于银行资产质量的信心大幅提升。
何龙:市场逐步认识到“中特估”背后价值创造逻辑的变化,从年初央企考核指标的变化,到“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提出,再到一季报央国企业绩释放和分红动力的变化,都让市场认识到央国企价值实现开始尊重资本市场的价值规律。这是今年以来“中特估”持续活跃的底层逻辑。
王帅:“中特估”概念提出以来,国内重要经济会议和领导讲话反复提及,强化了市场对于深化国企改革、推动央企价值重估的政策预期。本轮“中特估”行情始于通信板块运营商龙头的估值修复,离不开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产业趋势的催化。中特估的火热也与当前国内经济环境不无关系,在外需疲弱、总量政策克制、经济弱复苏背景下,市场积极寻找有政策支持的结构性方向,“中特估”就是其中之一。
央国企估值水平偏低
估值修复空间较大
中国基金报:如何看待央国企估值重塑?修复的空间有多大?
龚涛:过去几年国有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定价偏低,主要源于几个痛点:第一、国有企业治理机制不够市场化,经营管理效率较低,导致盈利质量和盈利能力不高。第二、行业分布上国有企业以传统中上游行业为主,重资产属性较重,成长性相对较低。第三、国有企业永续经营的优势未被市场充分定价。
国资委“一利五率”考核体系更加注重国企的盈利能力和盈利质量,未来,国企盈利能力和盈利质量的双重提升必将重塑国企的估值中枢。
许拓:从国有资产保值的角度看,目前央国企估值普遍偏低。考虑到央国企实力强大、经营风险低、长期业绩稳定性强,未来估值提升的空间较大。
李欣:“中特估”的内涵是央国企通过改革实现提质、降本、增效,优化产业布局,同时改善经营效率,提升盈利能力,增加分红回报,重视市值管理,合理激励回购,达到提升估值的效果。
长期来看,建立中国特色估值体系有利于提高央国企的估值,但短期效果可能相对有限。毕竟央国企整体市值提升需要充裕的流动性支持以及良好的基本面支撑。
魏凤春:估值的回归,核心还是靠业绩的成长。我们不能脱离普适性的市场经济规律来硬拔估值。随着中国高质量发展道路的确立,实业立国,科技强国与举国体制的先发优势将央企与国企载入新的成长赛道,这是估值提升的根本。如果能够再从估值技术上将国企承担的安全、稳定、社会福利等因素融合进来,央国企的估值最终将会达到合理水平。
“中特估”企业有望迎来
政策与业绩双击
中国基金报:“中特估“行情的基础逻辑是短期国有企业估值修复,还是长期的估值范式重构?在一般市场印象中,国有企业生产效率低于民营企业,在新的时代特征下,如何判断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的效率?
章恒:“中特估“行情主要还是国有企业改革推动企业竞争能力提升、ROE提升、业绩稳定的结果。资本市场是逐利的,没有业绩改善、没有基本面改善,估值范式不可能重估。本轮行情能否延续,关键要看国有企业改革能否出效果、能否持续、最终能否涌现出一批国际一流企业。
实际上,这些年中国乃至全球的估值体系都发生了一些变化。进入“去全球化”新时期,发展降速,矛盾重重。因此,国内资金的偏好也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变化,从喜欢高成长、追逐高成长,退而求其次,开始喜欢稳定增长、高分红、厌恶风险的资产。这种风格偏好的变化是长期的,这个变化的过程必然导致原先看不上的行业变成“香饽饽”,长期的估值范式必然要开始重构。
龚涛:行情的基础逻辑是长期的估值范式重构。国资委新的“一利五率”考核体系注重国企盈利能力和盈利质量的提升;一带一路战略有望为化工、建筑、能源、钢铁等重资产国企启动第二成长曲线,全面注册制下国有企业永续经营的优势将被市场重新定价。
在当前国际背景下,国内政策对安全的定位明显提升。大国博弈向高科技领域推进,央企是攻坚“卡脖子”技术、推动国产替代浪潮的主力。同时,国有企业肩负“国家使命”,具有民生属性,需额外承担社会责任。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国企和民营企业的效率不能只看短期盈利,还要站在国家安全视角去衡量。
杨振建:“中特估”行情更多还是长期估值范式重构引发的。过去市场经常讨论估值修复的逻辑,但这种逻辑仅仅从低估值一个维度去思考,对于此轮行情解释力不够充分。
往后看,国企改革中长期关注企业结构调整布局优化、培育世界一流企业培育。后续央国企将在自身价值创造、业务经营上下功夫:业绩上努力实现“一利五率”的“一增一稳四提升”,在保证利润增长的同时,提高经营效率、资产回报和现金流保障。业务实力上全面对标世界一流企业,提高资源配置实力和技术水平,掌握全球产业话语权和影响力,在保证经营效率和效益的同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李欣:202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中特估”将是贯穿全年的主线。过去三年,央国企的经营质量、资产负债率和盈利能力得到改善,随着国企考核指标转向ROE的本质性转变,估值水平将显著提升。
魏凤春:重构估值体系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新型的估值体系不能违背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央企或国企结构特征非常不同,应更多从产业层面,结合中国产业转型来投资,而不能简单地认为央企与国企代表了中国所有的资产价值。
关注科技创新、产业安全类
央国企投资机会
中国基金报:如何对“中特估”进行分类,哪些细分赛道更值得重视?
杨振建:“中特估”概念下央国企可以被分为三类:科技创新类、产业安全类、高股息红利类。根据国资委对新一轮央国企使命目标的规划,央国企下一阶段的核心使命是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重点在实现产业创新突破与维护产业安全稳定。当前纯高股息红利类的央国企经过股价上涨后股息率已下降,性价比优势有所回落,未来内在价值改善、成长性回升的科技创新类、产业安全类央国企将成为主线。
许拓:中特估值体系按照投资特征可分为两类,一是基本面变化不大的低估值修复标的,还有一类是短期基本面变化明显未来估值可能提升的标的。我主要关注第二类机会,核心在于其基本面已经出现明显变化,相较于主题性偏强的第一类机会更易于把握,属于既尊重产业规律又尊重市场特征。
魏凤春:新一轮国企改革将提升效率,按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推进。在产业方面将重点布局安全、硬科技、数字经济等产业,以提升高质量供给为抓手,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为最终目标。投资者应集中在此类赛道中寻找优质央国企,将其产业转型作为投资策略的首要考虑因素。
何龙:在ChatGPT热潮下,包括算力、服务器、数据库、AI芯片、光模块在内的上下游产业链估值有望重估。伴随地缘政治多极化,“一带一路”倡议落实阻力逐步变小,基建类传统低估行业的发展空间预期有望打开,估值修复弹性不可小觑。此外,军工、有色、医疗健康等方向也将有不错的机会。
王帅:“中特估”根据其主导驱动要素的差异,可以分为资源整合型、新兴产业驱动型、基本面改善型以及价值重估型。就今年而言,新兴产业驱动型的“中特估”值得重点关注,主要是那些涉足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领域的央国企,以及受益于国产替代逻辑、核心关键技术领域的央企。
另外,资源整合型也需要重视,在新一轮国企改革中,央企专业化整合仍可能是重点工作方向,可以关注有资产注入或央企重组预期的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