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讲真,基金发行低谷期入场,收益更好)
基金行业现在也具备顶流体质了。
稍一不留神,基金“滞销”居然上了百度热搜榜。一时间,无论是主流媒体还是营销自媒体,纷纷现身说法,告诉你,基金卖不动了。
但,过度的解读市场和制造焦虑,并不能解决问题。
其实,基金遇冷不是什么新鲜事,2022年初市场震荡之下新基金发行就明显遇冷,大环境的影响甚至是各个机构投教工作的到位都让大家对投资更谨慎了,但即便如此,2022年底,公募基金行业依旧呈上升趋势,规模直接突破26万亿。
周期性和反人性
从数据上看,2023年开年新发基金市场确实不似从前火爆。
以1月份数据为例:截至2023年1月31日,市场新发基金共有59只,发行总份额为407亿份。其中,南方基金管理公司和易方达基金管理公司分别新发行7只基金;而汇添富基金、招商基金、国联安基金的新发数量较少,每家公司只发行了1只基金。
与2022年同期相比,新发行基金数量减少了88只,对应发行份额减少了778.1亿份。除此之外,1月份的基金发行份额较上年末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波动,2022年12月,新发行基金总数为155只,总份额为1648亿份。
而看最新的5月份数据,截至5月25日,共有24只新基金成立,发行总份额191.66亿份,创下近8年来的新低。
新发基金从“爆款频出”到“滞销”,反映的是投资者情绪从高到低的转变,但决定市场走势的,还有基本面、流动性等等因素,很难一以概之。
基金圈一直有一句名言,叫做“好做不好发,好发不好做”。从规律上来讲,基金发行量大数多的时候,不一定好继续获得超额收益;而当没人买新基的时候发行,其收益却往往更好。
专业人士解读,在经过前期上涨之后,不少标的的估值已经过高,再加上众多热钱入市,客观上也推高了标的的价格。因此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收益边际会逐渐下降,纵使再优秀的基金经理,也很难在高估值的市场中挖掘超额收益。这便是“好发不好做”。
当市场下行之时,人们出于对市场的担忧,自然也会减少投资的意愿,新基自然也就显得“无人问津”了。但往往这种时候,市场已经回落甚至超跌到了正常估值区间以下,基金经理能根据市场进行更开放手脚的调整,不少能在后面的一段时间内挖掘出不俗超额收益,因此是“好做不好发”。
为什么?
因为,投资本身就是“反人性”的教育。
“在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在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巴菲特的名言人人皆知,但能做到又有几个人。
理解金融市场的周期性和善用投资理念中的“反人性”,或许,就是你和巴菲特之间的区别。
触底才能反弹
影响是相互的。
反复无常的资本市场,不仅让基金持有人情绪不安,也让基金经理们和机构出于职业本能格外留意他们的内心起伏。
“每天睡前,我都会抽时间把你们每条评论看过来,看到整体笑脸偏多,也能习得心中的一丝安宁,然后安然睡去……”这是几年前在一个基金社区,一位新生代基金经理在《致投资者的一封信》中写道的。
很多机构也会寻找新基发行不如预期的应对策略以及发行后的收益规律。
根据华夏基金的数据,在基金发行低谷期选择入场布局,并选择长期持有,最终能得到不错的结果。华夏基金统计了2012年10月、2014年1月、2015年9月、2018年8月几个新基发行低谷期后的基金表现,若在这几个时期买入宽基指数、权益基金指数,持有一年、三年大概率可以斩获非常不错的业绩回报,若在2018年8月买入普通股票型基金,持有三年可获125%的收益率。对比基金发行火热期与低谷期入场的收益情况,低谷期入场整体的收益情况更好一些。
当市场走势较好、景气度较高时,基金的短时收益也会有出奇不意的效果。
回顾历史数据,2020年3月,新冠疫情爆发初期,各大主要经济体的金融市场共振下跌,国内当月新基平均发行规模仅有8.92亿元,创当年新低。在此期间成立的权益类基金(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共有121只(A、C份额分开计算),但从2020年4月1日截至2022年5月17日,121只基金的平均净值增长率达到了21.60%,其中有35只基金净值增长率超过30%;而同期上证指数仅上涨12.49%、沪深300上涨8.67%;如果仅看成立后一年的表现,那么这121只基金平均净值增长率达到了35.29%,并且全部取得正收益。(数据来源:宝盈基金)
复盘历史,基金发行遇冷往往是由于A股下跌导致赚钱效应降低以及市场风险偏好回落,短期内可能加大市场回调压力,但并非市场下跌的主要原因,后续随着市场上涨、市场风险偏好得到提振,基金发行也将持续回暖。
彼得林奇曾分享过的一个“鸡尾酒理论”:当平时不了解股票的人都开始投资了,那么这时候市场可能就要到顶部了;反之,当人们宁愿谈论别的事情也不愿意谈论股票时,那么这时市场应该已经见底不会再有大的下跌空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