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风格错配 海外中国基金集体跑输指数)
中国基金报记者 吴娟娟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阿尔法”富矿。A股市场散户居多,日成交额动辄上万亿元。在这样的市场里要战胜指数似乎不难。然而,过去一年,仅6%的海外中国股票基金战胜了指数。
中国基金报记者采访基金评价机构、资深基金经理等业内人士后发现,风格错配是重要原因,人才队伍“青黄不接”则为背后隐忧。
九成以上产品跑输指数
晨星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7月底,过去一年,海外中国股票基金(在欧洲、亚洲和非洲注册的中国股票基金,晨星分类为“EAA Fund China Equity”)中,仅6%的产品战胜了基准;同期,海外中国A股基金(在欧洲、亚洲和非洲注册的中国A股基金,晨星分类为“EAA Fund China Equity-A Shares”)中有约28%的产品战胜了基准。
拉长周期看,过去三年,有44%的海外中国股票基金战胜了基准,19%的海外中国A股基金跑赢基准。过去五年,海外中国股票基金有62%的产品跑赢基准;海外中国A股基金则有36%的产品跑赢基准。
整体看,海外中国A股基金过去一年、过去三年、过去五年跑赢基准的比例要低于全球新兴市场基金,意味着在上述三个统计区间,在A股市场挖掘阿尔法较新兴市场难度更大。
而海外中国股票基金过去三年有44%的产品跑赢了基准,全球新兴市场方面这一数值是38%。过去五年,海外中国股票基金62%跑赢了基准,全球新兴市场方面的数值是42%。这意味着过去三年、过去五年,在中国股票中挖掘阿尔法较全球新兴市场要容易一些。
前述数据显示,过去一年,无论是海外A股基金还是广义的海外中国股票基金跑赢基准的比例都较低。部分机构人士将这一结果归因于市场风格与基金风格的错配。
晨星(中国)基金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屈辰晨表示,海外中国股票型基金以成长风格为主,它们在医药、科技、工业等成长板块上保持了相对较高的配置,而对公用事业和能源等价值板块的配置水平偏低。过去一年,中国股票和中国A股股票基金的整体表现弱于在行业和风格上配置更为均衡的基准指数。拉长时间看,过去两年成长股整体跑输价值的行情对这些基金产生了不利影响,特别是那些关注高质量成长的基金表现更弱。
一位资深海外基金经理谈及海外中国股票基金风格同质化现象时表示,国内价值型“选手”不多,而海外做中国股票的价值型基金经理则接近于零。这里价值型选手指的是严守估值纪律,将基于公司成长性的估值作为选股最重要标准之一的投资风格。
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比较复杂。
一位大型欧洲机构多资产投资主管曾对记者表示,中国的成长性机会非常稀缺。寻找稀缺的成长性机会是看好中国基金最常见的“叙事话语”。然而,当市场风格发生改变时,海外中国基金集体“溃败”。
思睿集团创始合伙人、全球首席投资官马晖洪表示,除了基金低配科技、高配消费,导致未能捕捉科技股反弹良机,过去一年部分海外中国股票基金组合的换手率较平时更高也是基金跑输基准的重要原因。
他还认为,在中国,投资政策非常重要,但很多基金经理似乎把政策看得过重,而轻视了企业的基本面。
新加坡资产管理机构APS创始人、资深中国市场基金经理王国辉表示,海外中国基金难以跑赢基准,还因为多数全球公司缺乏本土投资经验,团队的本地投研能力欠缺。一般来说,全球机构在中国的投资研究团队规模都比较小,多以交易策略为主,但长期来看交易策略必然会失败。
基金经理队伍青黄不接
部分机构人士认为,基金经理队伍青黄不接则是一个重要隐忧。
马晖洪表示,过去几年,一些海外中国基金遭遇了显著赎回,规模大幅缩水。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在投研和人力方面能倾注的资源也会减少。
前述资深基金经理表示,2008年之后,海外聚焦中国市场的基金总数有所增加,但有经验的基金经理并没有增加。尤其近几年,资深基金经要么退休要么改行,留下来的越来越少。与此同时,下一梯队没能及时成长起来。“过去几年市场风格极端化,赛道投资大行其道,市场对其它风格的投资不友好,也没有给基金经理提供百花齐放的基础。”
人才破局的方法在哪里?
屈辰晨表示,海外机构应积极寻求和培养在中国具备丰富经验的专业人才。拥有深刻了解中国市场、行业动态以及市场环境的优秀基金经理和研究团队至关重要。
屈辰晨进一步表示,外资公募在中国设立机构的机会越来越多,他们可以建立本土团队,加强投研实力。
马晖洪也认为,全球机构应该不拘一格招聘优秀人才。过去几年,中国内地无论公募还是私募都有一批优秀的人才成长起来,他们中不乏拥有海外学习工作经历、了解本土市场的人才。其中一部分管过“大钱”,了解大资金的管理和运作,且愿意去海外机构工作。对于全球机构来说,尤其买方机构,起步时并不需要庞大的团队。如果全球机构能够找对方法,人才储备并不是太大的问题。就中国股票投资来说,本地优秀的基金经理大有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