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七位投研领军人物展望二季度市场 信心足了机会多了 A股有望震荡向上)
一季度股市迎来一波行情,市场对后市行情充满期待。二季度市场会如何演绎?哪些赛道值得布局?
对此,中国基金报记者采访了七家基金公司的投研负责人——华泰柏瑞总经理助理沈雪峰,南方基金首席投资官(权益)茅炜,博时基金权益投资一部投资总监兼基金经理曾豪,嘉实基金大周期研究总监、基金经理肖觅,万家基金副总经理莫海波,永赢基金副总经理、权益投资总监李永兴,建信基金权益投资部总经理陶灿。
他们认为,目前市场估值仍处于中性偏低位置,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都较为友好,海外波动对国内影响有限,A股后续行情较为乐观。
具体投资标的上,二季度值得关注方向或将在消费、房地产、TMT等领域中产生,数字经济、中特估等有望成为2023年的投资主线。
多因素推动一季度反弹行情
中国基金报:一季度股市上涨,您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李永兴:一季度A股反弹行情主要受经济复苏、外资流入、政策预期、科技创新等多方面共同影响。向后看,需重点关注资金流向的变化以及行业基本面演进,一是关注居民/机构是否存在增量资金进一步增配A股,二是需要关注一季报相关行业基本面兑现情况以及ChatGPT产品化和商业化的进度。
茅炜:如果我们预期经济是流畅的上行,则可以预判市场将出现反转行情。反之,如果对基本面不是异常乐观的预期,从审慎的视角,会预设市场是反弹行情。
必须要强调的是,投资者对于经济的展望也是逐步修正的。所以,反弹还是反转,是市场自己走出来的。我们比较确认的是,2022年系统性调整结束了,即便市场尚未转入反转行情,在反弹结束后的调整幅度也比较有限。
沈雪峰:目前经济复苏的幅度以及政策加码的力度都存在一定制约,这决定了顺周期、逆周期板块难以出现趋势性的整体投资机会。过去表现比较好的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又遭遇景气度下行的担忧,短期难有大的表现。
肖觅:反弹主要来自市场信心的修复。实际上,大部分行业的基本面还没有看到显著的改变,预期走在了现实的前面,呈现“强预期弱现实”状态。
在当前时点,有必要审视一下市场的这种反应是否合理,是否过度乐观?基本面仍然有问题的几个重点行业,其中,房地产供给端的问题已经得到解决,需求端没有看到显著复苏;出口在连续景气之后增速出现下行,主要是海外经济开始在通胀压力过大的情况下出现收缩;能源价格仍然较为胶着,并没有快速降下来缓解各行各业的压力。
这几个问题评估下来我们更倾向于认为需求没有充分恢复,而需求是一个会有波动的中短期周期性变量,重要性远远不如市场信心的恢复,这一轮反弹应该还是有相当合理性的。
陶灿:我们认为预期修复带来市场反转的第一阶段基本完成,考虑到未来国内经济基本面修复和海外流动性拐点大趋势不变,市场下行空间有限。
二季度市场或震荡向上
中国基金报:您如何看待当前市场整体宏观经济环境?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疫情、海外市场等综合影响下,A股二季度整体投资机会如何?
莫海波:二季度海外依然存在较大的通胀压力,欧美等央行仍处于加息周期中,金融风险事件可能还有反复,市场或在加息预期和衰退预期之间摆动。国内经济仍处于渐进式向上修复过程当中,在基数效应下,企业盈利有望加速改善,A股有望呈现偏强的震荡向上格局。
沈雪峰:就宏观经济而言,修复的趋势是确定的,但节奏上与过往有所不同,居民和企业资产负债表的修复需要时间,尤其是居民资产负债表受到地产拖累,修复的时间预计会更长。因此,无论是消费还是投资的恢复都不会一蹴而就。另外,海外衰退以及近期银行风险事件,使得出口压力持续存在,我们判断经济修复的斜率不会陡峭上升。
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政策为经济保驾护航,尤其是货币政策短期内或不会转向,流动性宽松(估值)依旧是二季度A股市场上行的推动力。
茅炜:当前整体宏观环境可以概括为两点:第一、经济仍然处于疫后修复的过程中,绝大多数领域的景气度持续改善;第二、不同产业的修复程度有较大的分化,与人口流动和消费场景恢复相关领域修复较好。这样的宏观环境对于权益类资产是比较有利的。
综合起来看,我们对二季度市场行情整体持乐观的态度。需要警惕的是,TMT的交易已经比较狂热,存在一定的概念炒作成分,后续波动可能会比较大。
中国基金报:您认为未来影响A股运行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存在哪些潜在风险?
李永兴:二季度影响A股运行的因素主要有两点,一是资金流向的变化。年初以来A股市场快速轮动,总体赚钱效应不强。二是行业基本面演进。当前市场对于经济以及A股盈利存在弱势复苏的判断,若某些行业一季报业绩存在明显预期差,或部分产业创新性产品实质性落地,则有望影响市场整体走势。
风险主要集中在海外。若美股下跌超预期,将影响全球权益类资产风险偏好。
茅炜:我们整体判断市场风险不大。海外是潜在的风险来源,但也是小概率事件。国内自身没有实质性风险,只要不是涨太多、涨太急,问题都不会太大。
曾豪:市场对于经济修复抱有较高预期,当前已进入数据验证阶段,经济复苏的实际斜率将是影响A股的主要因素。从数据来看,当前我国经济基础仍需巩固,存在经济复苏不及市场预期的风险。
还有一个关注点是产业进步。这一轮AI进步有望带来生产效率的极大提高,密切关注相关板块的投资机会。
二季度值得关注的方向
将在消费、房地产、TMT中产生
中国基金报:二季度投资布局的总体规划和脉络是怎样的?哪些板块和行业的投资机会比较突出?
莫海波:二季度主要顺着内需经济复苏背景下的盈利修复主线,布局盈利改善确定性较高或者预期差弹性较大的品种,比如持续高景气、估值分位数相对较低的种子和军工板块,以及产业趋势较为明确且空间较大的数字经济板块。
沈雪峰:流动性宽松决定了权益市场仍有较大的投资机会,具备政策支撑、大产业周期向上而又无需短期业绩兑现的板块依旧是主线,主要着落在数字经济领域,人工智能又是重中之重。此外,中国特色估值体系(“中特估”)或是另一条主线,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将推动国央企盈利水平、ROE等指标持续优化,基本面配合下,估值提升或水到渠成。
最后,我们也会关注估值处于历史低位的板块,这些板块一旦有基本面或者政策面的边际改善,就会带来比较大的修复空间,消费、医药板块以及一些顺经济周期的领域值得重点关注。
茅炜:基于应对的思维,对二季度的整体规划和板块看法大致如下:第一、应对思维总的方向是逆向应对,涨太多的可以兑现,跌太多的可以布局;第二、行业和板块上关注两个方面,一是传统核心资产因为博弈行为而下跌,如果估值和成长性匹配,可从长期持有的视角买入;另一方面是中短期视角,偏好一些估值较低的板块,包括地产上下游、建筑等。
李永兴:一季度A股行业快速轮动,上涨缺乏持续性的核心原因在于缺乏资金持续流入。对于股票市场而言,需要先有赚钱效应才会引发居民资金的加速流入。因此,居民资金更多流入房地产市场还是股票市场将成为二季度关注的重点。较值得关注的方向或将在消费、房地产、TMT行业中产生。
肖觅:消费复苏是比较容易看到的板块,但不同子行业前景和机会的程度是不同的。出行链总量不一定能恢复到疫情前水平;餐饮链有可能会看到更快的复苏,尤其是估值相对合理的食品饮料板块。
地产链、汽车链的基本面快速修复的概率也很大,但需要额外考虑总量的问题;新兴消费是一直会有机会、需要持续挖掘的子板块。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有确定性的板块是工业服务业,在制造业景气仍然具有较大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一定会倒逼市场参与者不断提升产业链运营效率,以实现更低的成本或者提供更好的客户体验。
陶灿:二季度配置思路上均衡偏成长,首先是成长板块:一是关注AI板块的扩散,若经济弱修复逻辑不变,可以关注AI+扩散的标的;二是美联储加息拐点出现后,美债趋势性下行,带来大盘成长的配置机会,从景气度预期来看,优先关注医药和半导体,其次是白酒、新能源。
第二是消费板块,二季度数据有望超预期的地产链,如地产、消费建材、家具、家电,以及消费场景的恢复,如旅游、酒店、航空、医疗服务、啤酒等。
第三是自下而上选股维度关注两个方向,一是国企改革;二是一季度业绩超预期个股,二、三季度市场主线将回归基本面,业绩增速较强个股将会有更好的超额收益。
曾豪:二季度投资将从科技、国企重估和消费三个方面展开。
科技方面,当前AI产业的突破是历史性的,科技方向面临技术变革与高质量发展政策的双重利好,计算机、通信、半导体等行业均值得关注。
国企方面,既有资产重估加持,又有新一轮国企改革启动、地产周期走出底部、“一带一路”掀开新篇章利好。
消费方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后续将有更多政策来支持消费恢复,关注食品饮料、社服、医药等行业。
数字经济、中特估或成投资主线
中国基金报:人工智能、芯片、中特估等领域涨幅较大,背后逻辑是什么?这些会否成为今年的投资主线?
沈雪峰:2023年的投资主线可能仍围绕数字经济展开,包括人工智能、数据要素以及信创等,人工智能可能是今年最重要的投资主线之一。尽管由于短期无法兑现业绩而受到一定质疑,但人工智能不是短期的主题投资,需要用长周期、产业变革的视角去看待和重视。我们在一季度已经进行了深度布局,并会持续关注和把握其中的投资机会。
“中特估”或是2023年的另一条投资主线。随着考核指标进一步优化,未来国央企的ROE、劳动生产率、营业现金比等效率指标或会持续提升,叠加具备吸引力的分红、股息率,估值提升可期。我们尤其关注“中特估”与“一带一路”交汇下的建筑板块投资机会。
另外,消费、医药、半导体、地产及产业链等方向也具备结构性投资机会,我们也会保持持续关注。
茅炜:人工智能、芯片、“中特估”等板块今年表现亮眼,背后随有各自不同的驱动力,但共性是这些板块在启动之前机构的配置比例都比较少。是否要参与这种博弈性的市场行情,不同类型的投资者可能会有不同的选择。
至于2023年市场的主线,很大程度取决于二季度经济的修复情况。如果经济修复情况较强,则可能会有一部分业绩驱动的板块崛起,并演化成市场主线。反之,若经济修复的力度未能超预期,则市场环境可能偏向主题类行情。
如果是主题类行情,AI主题是否会成为全年主线,个人可能不具备判断能力。我们承认chatGPT4是非常重要的创新突破,但其可能带来的变化还看不清楚。借用一句话,市场往往高估重大事件的短期影响,却低估其长期影响。
莫海波:人工智能和“中特估”这两大板块,背后的主要逻辑是产业政策推动预期。
数字经济带来的产业趋势,未来我国老龄化趋势加剧,经济面临转型升级的重要窗口期,数字经济跟传统行业的结合有助于大幅提升生产的效率,是国家战略的高地,无论是去年党的二十大还是今年的全国两会,都密集提到了数字经济这一关键词。
中国特色估值体系,叠加“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继续推进,意味着未来国企需要更多承担经济转型和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责任和使命,国有资产的价值有望重估。
我们认为2023年的主线除了数字经济和“中特估”,还有全球资源品的再通胀,这一领域可能在下半年某个时点看到拐点。
陶灿:TMT板块市场交易热度高、赚钱效应强,我们认为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ChatGPT是变革性技术,同时具备很好的大众基础,产业层面的利好催化不断;二、数字经济获得政策支持,产业未来想象空间大,同时经济处于弱修复阶段,适宜主题炒作发酵;三、新能源等前期主导板块业绩弹性减弱,市场需要寻找新的弹性方向。一季度我们对持仓做了一定的调整,重点布局基础算力和下游应用。
“中特估”方面,从去年提出这个概念到今年央企考核体系的转变,政策考核更加重视央国企可持续、高质量的盈利,这些对提升央国企估值都有重要意义。
若经济弱修复+强产业逻辑的判断不变,估值和配置上仍有进一步泡沫化的空间,AI+带动产业行情有望成为全年的投资主线。短期不排除交易过热,受流动性收紧或其他外部事件冲击导致出现一定回调,而回调后仍可积极系统性加仓。未来将重点关注相关板块的业绩兑现情况。
此外,中期“大安全”宏观主题下的自主可控、国产替代主线仍然是战略主线,关注半导体、军工、高端制造、新能源等具体领域。
肖觅:面对“强预期、弱现实”的市场态势,在思维方式上需要向非线性思维转化,寻找未来可能超预期的变化,进而找到超预期的方向。目前有五点值得关注:一、消费复苏比其他行业确定性更高;二、房地产行业;三、能源价格的非线性波动,主要指看跌能源价格;四、AI大力出奇迹,赋能百业;五、物流产业。
李永兴:一季度市场主题投资的机会较多,一方面是由于市场缺少增量资金,另一方面也源自经济修复的速度较慢。主题投资的要旨在于对主题的快速响应以及对于投资标的选择标准的放松,从基本面研究的角度出发我们仅能选择少数确定性相对较高的标的进行配置。目前看,全年的投资主线可能在消费、房地产、TMT等领域产生。
曾豪:人工智能、“中特估”等表现较好主要原因在于宏观风险减弱下的估值修复与新逻辑发酵。一方面,去年年底以来宏观风险持续减弱,市场风险偏好不断向上,带来各板块的估值修复。另一方面,AI、“中特估”领域均有新的利好。ChatGPT是AIGC领域的重大技术突破,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将带动芯片需求上升。新一轮国企改革背景下,央国企将在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多作用,ROE和创新能力也将得到提升。
新能源长期投资价值向好
短期谨慎关注竞争力稳固公司
中国基金报:受价格战、欧盟限制进口传闻等因素影响,新能源板块最近半年经历了一波调整,目前是否已经调整到位?如何看待新能源板块未来的投资价值?
李永兴:新能源行业属于典型的制造业,其过去几年盈利的高增长主要来自于两点:一是规模效应带来的成本快速下降,使得利润率上升;二是需求的非线性增长和供给环节的产能准备不足导致供需阶段性错配。
上述因素未来可能均将逐渐减弱,一方面由于需求增长斜率下降使得规模效应带来的成本下降速度变慢;另一方面,需求增长斜率的下降和供给增长斜率的上升使得供需关系最好的阶段成为过去。
因此,尽管新能源行业存在超跌估值修复的可能,但除非出现新一轮的需求加速上升,否则新能源行业估值的高点可能已经过去。未来新能源行业的投资机会或将来自于优质公司的盈利增长以及细分领域技术创新所带来的部分细分领域阶段性的供需错配。
茅炜:新能源板块是典型的周期性成长股,光伏板块历史上曾经历多次大幅下跌,但每次反弹都能够进一步走高;电动车板块未来或许也会是类似的情况。基于此,对于新能源的投资价值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一是竞争力稳固的龙头公司,如果估值能够匹配长期增长速度,则可以逐步左侧买入;二是对于板块整体机会,需要等到供需结构调整完毕,产业进入新一轮景气上行之后才有机会。目前第二个视角的投资机会或许还没有到来,第一个视角则可以逐步关注。
陶灿:关于新能源板块,我们认为前期AI行情对其形成了比较明显的虹吸效应,但经历了半年调整后,目前新能源板块的整体估值水平位于2010年以来的4%分位点。根据年报披露的信息,新能源板块整体业绩表现优异,投资性价比逐渐凸显。投资上,我们将注重筛选供给与需求匹配的细分行业,如海风零部件、光伏辅材、大型储能等。
沈雪峰:我们对新能源板块保持谨慎态度。尽管其产业景气度依旧处于相对高位,但需求侧增速已经出现一定的边际放缓,而供给侧经过过去2~3年的高速扩张之后,面临一定的产能压力。供需关系的边际变化导致价格、盈利存在下行的可能,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对新能源板块保持谨慎态度。